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已下架七大著名酸奶全军覆没实为科技糖水以后别再当冤大头
时间:2025-03-29 19:38:26  来源:bob多特蒙德

       

  作为一种风味极佳,营养十分不俗的饮品,酸奶在我国奶制品的销售市场中一直都占据着很大一块地盘,但随着这次315前后的不断爆料,不少人这才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捧热衷的酸奶竟然并不是真正的“酸奶”,反而是充斥着“科技与狠活”的糖水。

  其中七个较为著名的酸奶品牌更是全军覆没,六个都在曝光后不久宣布下架,但从店铺销售的数额来看,把它当成酸奶进行购买的消费者似乎并不少见。

  3月12日,一位来自北京的消费者崔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反馈了一则信息,表示她此前网购了一箱酸奶,虽然产品包装上写的是“新西兰酸奶”,但在包装下方却用很小的字标注了是风味酸奶饮品。

  导致她这70多岁的老人第一时间并未曾发现这是酸奶饮料,直到买回来喝下去发现口感不对以后,这才发现了自己已经上当了。

  对此,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商家已经在外包装上标识有风味饮品的字样,顾客没看清楚,应该是属于顾客自己的问题,再加上现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大部分商家都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很多人也都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并不在意。

  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根据我们国家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规定,风味饮料或者含乳饮料产品包装如果只凸显出酸奶的名称。

  有意或者无意将饮品或者饮料等内容不表示在正面或者隐藏等行为都属于是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直接涉及到了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严重的还可以直接构成欺诈。

  而且在记者的走访调查中还不难发现,在他们所测试的七款“酸奶”产品当中,仅仅只有3款蛋白质含量满足《含乳饮料》标准,其余四款均不符合,但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别的方面,则没有一个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食品行业专家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明这类产品的营养价值很低,本质上就是一种用食品添加剂勾兑而成的“小甜水”,成本价格也每瓶也不到一元,所以这也就导致产品被封以后,商家能立即换包装重新售卖。

  消息一经报道,国内多个地区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迅速介入调查,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擦边酸奶的主要销售目标是较为偏远的四五线城市或者县城以及一些批发商业市场,网店的销售只算是小规模销售。

  而这7款酸奶因在经过新闻媒体报道以后,有6款也立即宣布下架,其中不乏干脆清空所有商品的店铺,不过在面对记者的采访和询问时,这些店铺也都摆出了“没货”、“活动结束”或者“店铺升级”一类的借口。

  至于这些已经被报道的擦边酸奶以外哦,同时也有着其他未曾被官方报道的“假酸奶”在接着来进行售卖,这也不禁让人感到疑惑,究竟是多么庞大得了意义,才能促使这群人前赴后继的去制作这种假酸奶来销售呢?

  不同于这种用“科技与狠活”勾兑而成假酸奶,正常的常规酸奶在我国的销售市场其实并不算太过广泛,尤其是在近些年,酸奶的市场需求不断下降,低温酸奶的价格也开始不断下滑,导致原本采用高价策略来进行盈利的酸奶经销商们变得苦不堪言。

  据媒体报道,很多市面上两位数以上的酸奶制品,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方面的支出其实并不会超过五、六元,甚至部分高级酸奶和普通酸奶之间也并没什么营养上的明显差距,只是双方在经营销售的策略方面有所不同。

  部分专家更是推测,酸奶的毛利润可能在30%-60%之间,接近普通牛奶毛利润的两倍,这也足以证明酸奶市场到底有多么暴利。

  但随着高端酸奶市场的萎靡,民众改的需求慢慢地开始从高价转变向低价,尤其是针对那些低价酸奶,更是很轻易的就会成为许多普普通通的家庭的热衷对象。

  不过有必要注意一下的一点是,相较于其他奶制品来说,酸奶本身制作成本就不算太低,从牧场到工厂,各个工序都有着十分严苛的标准,将其称为与时间赛跑也毫不为过,这就导致酸奶成本直接增高。

  如果原来卖的贵利润高还好,但随着酸奶市场的萎靡和盈利的下降,也多少影响到了一些正常酸奶经销商的经营,开始向别的方面转变策略来获得盈利。

  而对于那些个利用科技与狠活制作“假酸奶”的人来说,他们只要用一些添加剂和乳制品进行勾兑,非常容易就能做出一个打着“xx酸奶”名号的酸奶饮品,以一元不到的成本价获得几倍的利润,尤其是那些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当中,也鲜少会有人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一来二去之下,也就衍生出了眼下较为庞大的“假酸奶”市场,再加上平台及其他部门在监管上有所不足的原因,导致种种处罚行为和监管并不能落实到位,很多“假酸奶”的不法商家能轻易的通过更换链接和店铺等手段实现“0成本重新开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想要将这些“假酸奶”情况彻底整治干净,也必须要相关部门予以重拳,最大限度的对这些不法商贩进行惩罚,同时扩大监督管理力度,对违规者进行下架、罚款、吊销执照等一系列处罚,最终还给消费者们更安全的消费市场。